高校創業教育,先讓教師“下河撈魚”

2015-11-03 09:30:00    來源:廣州日報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教師抓起,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增量上下工夫。外聘各行各業專才。另一方面,從存量中挖潛力。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是主導因素,提升高校現有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未來需要直面的難題。

  今年以來,全國已有82%高校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課。而日前出席“2015中國人民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國際論壇”的專家們卻一致認為,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面臨教師經驗不足、學科單一、缺乏成熟理論等問題,應對學生進行通識性創業教育,並在工作學習中貫穿創新觀念和創新精神。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通過頂層設計,自上至下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迎來千載難逢良機,隨著鼓勵政策陸續出臺、利好消息不斷傳出,創新創業門檻不斷降低,創新創業更多地依靠智慧、創意、學習能力而非技術、膽量、資金等因素,大學生創新創業前景廣闊,潛力巨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到大江大河中搏風擊浪,不能只憑一個“膽”字,下水之前,誰來教會他們游泳技能,至關重要。

  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教育,就像學游泳,一要親自下河,二要游泳教練。學習游泳,理論固然需要,但僅有理論是不夠的,如果不多下河撲騰,多嗆幾口水,就算滿腹經綸,扔到水裏也浮不起來。創新創業是不確定的人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從事的一項不確定的工作,是資源高度約束、不確定性強前提下的假設驗證性、試錯性、創新性的快速行動機制,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那些脫離實際的、刻板的理論,很難達到這種要求。學習游泳,教練必須是游泳高手,有實操、能示範、會教人,否則永遠教不會他人游泳。毫無疑問,教師經驗不足是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最短的那一塊短板。

  創新創業是門實操性很強的新課,不排除極個別教師,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長大,且從校門到校門,從未離開過校園、離開過三尺講臺,缺乏創新創業經歷、經驗,讓他們教大學生創新創業,或許能成為“經師”,但很難衝到“能師”“人師”的高度。而一些已經成為“老闆”的高校教師,可能又忙於自己一畝三分地,抽不出更多時間與精力來教學生。學高為師,教師在創新創業上有實戰經驗,教起學生來才能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才有針對性,對學生才會有吸引力與啟發性。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從教師抓起,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增量上下工夫。國外許多公立大學在開設創新創業課程時,與其選擇一些理論紮實的專家和教授,更傾向於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聘用一些有著高等教育背景、自己開設公司、有著豐富創業經歷的中小企業家當兼職教師,有助於學生獲得更多更實用的創新創業知識。如澳大利亞的公立大學,專職與兼職教師比約為4:6。國家教育部也曾表示,高校要聘請各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專業課、創新創業課的授課教師或指導老師。外聘各行各業專才,要政策也要有資金,當統籌考慮。

  另一方面,從存量中挖潛力。創新創業教育,教師是主導因素,提升高校現有教師的創新創業能力,是未來需要直面的難題。支援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行彈性學制,保留學籍、休學創業,高教教師是否也可以享受這些待遇,保留教籍創業、來去自由?成為創新創業教育典範的美國斯坦福大學,為激勵教師親身參與創新創業,更好地指導學生創新創業,規定教授負擔學生的部分學費,碩士和博士更多。為了籌措學費,教授就要憑著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與企業建立密切的産學關係,以獲得企業委託研究項目與資金。許多企業像英特爾公司那樣,每年都向該大學注入大量資金,委託教授帶領學生參與項目研究和開發。

  一位大學校長曾詩意地描述:“為大學生播撒創新創業精神的種子,勤於施肥澆水,待時機成熟,自然會開花結果”。但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開花結果”之前,“學院派”教師有必要成為“實戰導師”,學會“園藝”。

編輯:陳文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