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09 11:33:00 來源:南方網 列印 字號: 小 中 大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持續不竭的動力。我們曾對全國300多家科技型企業創新創業過程進行一對一專訪,對全國965家科技企業創新創業過程進行問卷調研,得到的有關過程規律性分析,提供給大家,期待更多的創新創業者們有效理性規避風險。
一、成功科技企業的“三個三年”規律
通過調研,我們對科技企業創業成長機制的技術經濟規律,有如下的基本結論:所調研的企業,比較成功者基本上清晰地表現出創業經歷“三個三年”階段。
第一個“三年”,創業形成盈利機制。不論以什麼起步的科技企業,在創業的第一個三年裏,要形成盈利機制,是從三個方面體現的:其一是企業的賬面上至少要有收入的現金流産生,而且已經盈利;其二是所産生的現金流三年下來已經呈現出加速度增長的趨勢;其三是收入現金流産生的量開始大於創建企業投入的成本量,即企業較好地進入了一個市場機制的軌道。從調研企業的創業起步分析,我國創業企業的起步大約有三大類:第一類是以貿易起步的,這一類的科技企業數佔實際調研企業大約五分之一的比例;第二類是以實業起步的,這一類的科技企業數大約佔據了五分之三的比例;第三類是以科技成果轉移起步的,這一類科技企業數大約佔據五分之一的比例。
第二個“三年”,構建技術創新的平臺。即創業企業不論是以哪種方式起步,在第一個三年的基礎上,在第二個三年創業時期內,必須形成一個良好的技術創新平臺。良好的技術創新平臺,可從三個層面來理解:其一是掌握或擁有一個在區域內、甚至國內乃至世界範圍裏領先的科技成果;其二是將掌握或擁有的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産品並推向市場;其三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能夠創新産生出水準更高的科技成果。從我們調研的情況分析,以貿易起步的科技企業,通常是在通過貿易賺得第一桶金後,購買科技成果來繼續創業;以實業起步的科技企業,由實業賺得第一桶金後,結合自己的實業性質,加大對研發的投資力度,來獲得或擁有先進的科技成果,繼續進行創業;以科技成果起步的科技企業,是繼續研發出新的科技成果,來繼續創業的。從我們調研的企業中存在這樣的現象,科技企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佔銷售額的6%左右時,基本上就能較好地建立該企業技術創新的平臺;當研究與開發費用佔銷售額的10%以上時,該企業就有著強勢的領先地位;當研究與開發費用在銷售額的3%以下時,該企業只能夠做模倣創新,缺乏核心競爭力。如果企業僅有市場機制或僅有技術創新者,都難以具備下一步發展的競爭力。市場盈利機制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結合,才是構成企業下一步快速擴張的動力。
第三個“三年”,構建資金的平臺。即企業經過兩個三年的創業歷程之後,進入一個規模快速擴張的時期,為了實現企業的快速擴張,企業主動向社會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融資。由於企業規模快速擴張,通過企業自我積累方式很難支援快速擴張需要的資本金。從調查的企業情況分析,構建資金的平臺主要是指三個方面:其一是股票市場上市融資;其二是獲得國家大力支援,並有銀行積極貸款;其三是獲得大額外資注入。企業一旦獲得規模資本金的投入,就能快速實現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結合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所調研的科技企業中,凡是在資本市場上早早注意並努力的創業者,基本都能夠獲得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援,超越競爭對手。
在調研的科技企業中,有的企業也很重視到資本市場上融資,實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為了構建資本平臺,關鍵在第二至第三個三年過程中,企業必須形成現代管理的平臺,即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形成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企業産權要明晰,不論是家族企業,還是已經組建股份制的企業,在産權關係上都必須按照國家頒布的《公司法》認真明確;其二是企業打造了一隻比較符合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精神的管理團隊,該團隊能力除了能夠很好適應企業盈利和技術創新需要之外,還要能夠適應資本運作的需要;其三是企業形成了對其他投資人權益保護的機制,積極主動將企業運營的資訊,及時、真實地報告給其他投資人。我們實際調研中發現,企業能夠很快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除了企業有很好的投資價值之外,更重要的是企業建立起來的治理結構能夠保護其他投資人的各項權益。一旦企業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僅從融資額的角度分析,它已經節約了近十年時間,為企業的規模化擴張打下良好的資本基礎。由於治理結構的形成,意味著建立了企業再度發展金融支援的制度基礎。
在調研的科技企業中,我們還發現了這樣一個共性的現象,就是在第二至第三個三年中,企業在早先形成的盈利機制的基礎上,企業的市場視野已經是跨區域、國際化的,有的科技企業甚至已經實現了國際分工的認可或是國際市場部分銷售。由於國際化的市場視野,不但帶動了企業業務的擴張,而且成為企業獲得其他投資人投資價值的亮點所在。顯然有了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有了廣闊的市場視野,企業獲得資本市場的支援和投資人青睞則是必然。
通過問卷以及典型案例的調研,總結出的科技企業創業的三個“三年”的技術經濟規律,清楚地告訴我們,市場盈利機制是科技企業創業成功的第一推動力;技術創新是科技企業創業成功的第二推動力;獲得資本市場支援是科技企業創業成功的第三推動力。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市場視野的不斷擴大,是科技企業創業成長獲得資本市場認可的必要條件。
二、科技企業如何吸引民間資本
我們實證調研總結出科技企業創業成長的技術經濟規律,能夠成功的比例佔調研企業的20%左右,是成功科技企業的歷史表現。但在大多數科技企業創業的歷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現象上。
科技企業創業進程中,當其在銷售額達到200萬至1000萬元時段,是最為需要資金支援的,而恰恰這個時段裏,又是很難獲得資金支援的;在科技企業創業成長的過程中,當其銷售額達到大約5000萬元左右時,往往徘徊3至5年,有時甚至更長;當其銷售額達到大約1億元左右時,往往又是徘徊3至5年;當其銷售額達到大約10億左右時,往往又是徘徊3至5年,甚至更長。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還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當這些科技企業賺到了一定比例的收入時,如創始人有了近1000-3000萬元左右的資金時,他們有著強烈的投資衝動,往往在“自己創業能夠成功,投資其他項目也一定能夠成功”的潛意識驅使下,在兩年左右的時期內,會連續投資2-3個項目,這些項目大多與自己企業主營業務幾乎沒有直接關聯。由於跨行業太遠,這些投資往往以失敗告終,這些科技企業的創業者們,在經歷損失後變得非常保守,不願意為再好項目提供資金,即使有了再多的資金,他們幾乎都是將資金投放到房地産或者股票市場上。如何引導這些帶有創業資本價值的資金,投入到科技企業創業的行列中來,這是我國現階段創業資本緊缺的形勢下,吸引民間資本的共性問題。
三、培養有利於
科技企業創業成長的外部環境
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除了有些科技企業由於其産品特性決定了其難以長大之外,有些企業不論是它們的産品,還是創業時機都決定了企業有繼續成長的可能,但事實卻相反。根據已經創業成功的科技企業所走過的路徑,我們認為有以下幾點理論上的説明,即
科技企業創業者的素質,還不能夠領導或適應企業快速創業發展的需要。
從調研的情況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科技企業的創業者雖然都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準,他們在創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理念,仍無法建立起一個適應現代企業發展需要的治理結構,忽視其他投資人的權益保護。為此儘管企業項目好,卻難以獲得其他投資人的投資;其二是這些創業者在行為上,往往將創業的技術經濟過程簡單化為其所從事過的科研邏輯,以此指導創業,對市場規律和企業産品商業模式,卻是知之甚少,對市場盈利機制的構建缺乏理性的認知,幾乎是探索性的,撞對了就前進一步,撞錯了只好從頭再來,一再延誤市場戰機;其三是對市場行銷、企業管理以及資本市場的價值的理解,幾乎是初級的水準。這些創業者很難承認市場行銷、企業管理以及資本市場給企業帶來的作用,往往是憑感覺在做企業,或者在市場上找機會,或者在資本市場上找投資人,當他們意識到市場行銷、管理、資本市場的巨大作用和重要性時,已經比別人晚了好幾步。
此外,我國缺少讓科技企業進一步成長實現跨區域的環境支援,特別是區域性資本市場發展還相對滯後。由於科技企業創業首先是一個區域的技術經濟行為,而我國區域經濟特性往往又是與行政區劃合一的,當企業的産品在該區域內售賣時,遇到的僅是市場壁壘,一旦企業建立市場盈利機制,市場壁壘就自然解決了。當企業的産品跨區域售賣時,遇到的除了市場壁壘,往往還有附著在之上的行政壁壘限制。
企業的快速創業成長必須有高強度的資本支援,融資依靠企業自身的積累是極不現實的,只有依賴資本市場,才能夠實現。由於我國現階段資本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僅僅是剛剛起步意義上的發展,存在三方面問題:其一是資本市場治理尚不完善,很多優質的企業很難融到資金;其二是資本市場結構單一,除了股票市場外,企業債券市場仍不發達,除了全國性的資本市場外,區域性資本市場發展較慢,還談不上形成一個對科技企業創業支援的資本市場體系;其三是資本市場中的投資人,還缺乏對科技企業發現價值的投資認知。
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中小企業創業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科技企業創業則是一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所在。由於科技企業創業技術經濟過程的風險特性,本質上是不同於成熟性産業經濟行為的企業經濟行為,因此為了成就大量科技企業創業,構建一套適應于科技企業創業需要的財政、貨幣政策體系以及資本市場體系,則是一國獲得未來經濟競爭力的必然。
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但總體分析政府職能仍是屬於工業經濟型。其一是指導經濟發展的理論體系基本上是宏觀經濟學理論,對創新和創業的支援理論只是近幾年才起步;其二是國家管理經濟發展體制基本是針對成熟型産業經濟行為的管理體制,針對中小企業創業的管理體制還處在初建的進程中;其三是即使政府大力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特別是科技企業的發展,同時也制訂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但這些政策之間還缺少系統性和整合性,它們對科技企業創業的支援的整體性和協同性較弱。因此,我國目前亟待形成一個使優秀的創業與優秀的創業資本結合的環境,形成優秀的人願意創業和願意管理創業資本的機制。
兩岸青年企業家話傳承:不做“富二代”要做“創二代”2015-06-01 07:46:00
網際網路+:臺灣老闆與大陸青年的“創客夢”2015-05-28 15:19:00
臺灣學生想在大陸二次創業 兩岸青年創業交流熱絡2012-08-29 10:21:00
臺盟中央提案建議打造臺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新平臺2015-03-04 20:06:00
臺灣南山人壽副董事長嘆臺灣年輕人創業精神消失了2013-10-21 07:45:00
展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