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臺青逐夢遼寧 競跑融合發展

2023-05-24 09:0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瀋陽5月23日電(李晛)在遼寧有一群跨海而來的臺灣青年,他們用自己的創意巧思和努力在這裡築夢,展示才華和抱負。來到大陸,他們見證了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在遼寧他們結識了新的朋友、凝聚了新的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熱情和溫暖。他們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者”、正能量的“傳播者”。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告訴我們他們跨越海峽的築夢故事。

  瀋陽臺商協會副會長、青委會主委江俊億:兩岸交流的“競跑者”

  24年前,一位臺灣青年一路北上來到瀋陽求學創業。瀋陽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讓他很快融入這座城市,並在這裡成家立業,實現夢想。

  江俊億是臺灣嘉義人,任瀋陽美德康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同時兼任瀋陽臺商協會副會長、青委會主委。

  1994年,江俊億在上海復旦醫學院就讀,1999年,在中國醫科大學就讀本碩博。他在瀋陽生活了24年,對瀋陽感情深厚,目前從事醫療器械等相關貿易。創業至今,江俊億經歷過很多風風雨雨,也受到很多大陸相關方面的支援幫助。

  初期融入瀋陽,倍感沈城溫暖。1999年,江俊億來到中國醫科大學就讀,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後,在朋友的建議下,做起了醫療器械貿易。在事業剛剛起步時,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是瀋陽的朋友們及時伸出援手,幫他解決了銀行貸款、創建公司等難題,度過了艱難的事業初創期,他被瀋陽人的豪爽熱情所感動,從此愛上了瀋陽這座溫暖的城市。

  熱心投入,為兩岸交流牽線搭橋。在這裡,他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還收穫了甜蜜的愛情。他與老婆在瀋陽相識,都從事醫療器械行業,在瀋陽結婚生子。2019年瀋陽市出臺《關於促進沈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意見》,從深化沈臺經貿交流合作,支援臺胞來沈實習就業創業,擴大沈臺文化交流,便利臺胞在沈居住生活等方面推出了75條舉措,進一步堅定了臺灣同胞在沈發展的信心,也堅定了江俊億投身兩地交流的決心,近年來這位來自寶島的瀋陽女婿,積極參加大陸多地的交流活動,向臺灣同胞介紹瀋陽、宣傳瀋陽,讓更多的臺灣青年來瀋陽創業。

  凝聚人心,幫助在沈臺胞解決困難。週末的清晨,在很多人還沉浸在睡夢中,在瀋陽市臺商協會的辦公室裏,江俊億和幾位協會骨幹的碰頭會卻早就開始了,大到企業經營,小到生活需求,在沈臺灣青年遇到困難總會第一時間找到這裡尋求幫助。

  紮根瀋陽,關注振興發展變化。江俊億深深地愛著這片滋養他的熱土,尤其是最近幾年,瀋陽生活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建設發展迅猛,營商環境持續改善,使他更增加對這座城市的依戀。

  “這些年來,瀋陽飛速發展,讓我們臺灣青年搭上了時代快車,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而兩岸割捨不斷的血脈親情,也通過越來越多的人員往來、經貿合作等方方面面得到昇華,這將在一代又一代兩岸青年身上得到延續。我衷心希望瀋陽發展得越來越好,同時讓更多的臺灣優秀年輕人才過來,能夠像我這樣融入到瀋陽,兩岸一家親,讓我們共同創造瀋陽的美好未來。”江俊億如是説。

  臺灣青年彭晨瑋:不負時代譜寫新華章

  “小時候,常聽長輩講,我們住在中國的一個島上,跨過海峽的那一邊,是更大更廣闊的祖國。每當聽到這裡,我就無比嚮往著有一天能夠親自去看看祖國大陸是什麼樣子。”據臺灣青年彭晨瑋回憶,十歲那年,他隨著父母工作調動,第一次跨過了那灣“淺淺的海峽”,從臺北來到上海。

  九年的讀書時光,讓彭晨瑋看到了東方之珠“桑林碧海須臾改”的時代巨變。從“復興號”到移動支付,他和父母不斷地感受到上海科技力量的雄起與城市活力的日益勃發。彭晨瑋説,他們享受著更加便捷的生活條件、更加優美的居住環境,也越來越感受到自己與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運,越來越離不開這裡,同時也十分渴望著有一天能在飛速向前的歷史車輪裏,貢獻自己的一份推動力。

  進入大學,彭晨瑋離開上海,考到了大連。同樣是海濱城市,卻帶給了他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在大連理工大學,彭晨瑋選擇了自己最熱愛的專業——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在專業課程中,他系統學習工程知識和一些新能源政策。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彭晨瑋所學專業與方艙醫院建設、負壓病房設計、室內空氣品質提升的聯繫更加緊密。彭晨瑋介紹説,他們專業的2011級校友王哲在大年初一便投入到武漢雷神山醫院的設計工作中,在短短幾天時間內便創造了醫院拔地而起的奇跡;99級校友呂鐵成參與到武昌方艙醫院的設計任務當中並實施通風工程的兩項EPC,直至武昌方艙醫院關閉時,未發生一起醫護人員感染。前輩們紮實領先的專業技能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著彭晨瑋,也更加堅定了他認真學習這個專業的信心,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回饋一路上辛勤培養他的國家和社會,努力讓群眾享受到更健康、更安全、更舒適的室內環境,過上更幸福、更美好的生活。目前,彭晨瑋在清華大學攻讀建築學研究生。

  彭晨瑋認為,每一個時代裏,都有青年作為新鮮血液補充,使得時代飛速向前發展。唯有勇立歷史潮頭,乘風破浪,才能真正地做到推動時代發展。

  來自臺灣的“鞍山媳婦”“鞍山姑爺”:樂享大陸生活

  在鞍山的一家幼兒園內,臺灣青年洪文琪正在給幼教老師培訓。談及自己在大陸的事業,這位來自臺灣的“鞍山媳婦”説,自己專注于通過培訓,提升幼教教師的綜合能力與素質。

  今年45歲的洪文琪來自臺北,曾在臺灣從事幼兒教育,到法國進修後,又在企業從事外貿等工作。因為姻緣,便在鞍山安了家。在大陸這些年,她將事業放在了兩岸幼兒教育交流上。在從事幼兒英語教育工作的同時,還受聘于鞍山師範學院任教。

  洪文琪認為,教育的初衷就是“要給孩子一個充滿童趣的課堂”,她挑選了內容活潑的原版教材作為課本,大量引入色彩豐富、情節生動的英語繪本,讓孩子們感受多元文化背景下語言的魅力。新穎的課程很受孩子們的歡迎,洪文琪也成為越來越多孩子熟悉和喜愛的“Wendy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她希望能讓更多的孩子在“有趣的教育”中受益。“我就想把臺灣的教育理念帶來大陸,與大家共同分享英語啟蒙和育兒經驗。”

  在平時的生活中,洪文琪會和一些朋友參加公益活動,特別是在2023年“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期間,洪文琪及其愛心團隊向26名低收入患病婦女捐贈了義乳關愛包。

  同洪文琪一樣,不遠萬里從臺北到鞍山的還有“鞍山姑爺”沈仕翰。2014年,32歲的沈仕翰結婚後,便到鞍山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沈仕翰覺得大陸有更多的發展機會。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沈仕翰看到了他的“商機”,“無接觸入住”智慧民宿成了他經營的方向。

  通過多年來的努力,目前,沈仕翰已經開設了約30間這樣的智慧民宿。住客只需線上上下單便可完成入住,在民宿中可以通過聲控實現對智慧家居和家電的控制,讓住客體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與舒適。“初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那裏的風景再美,心理上難免有不安全感。我的想法就是想讓每個來到鞍山的外地人在我的民宿裏面感受到家的溫馨。”沈仕翰説,由於民宿都在居民樓裏,可以參加當地的一些娛樂活動,體驗他們的日常生活,這樣更能感受一個地方的文化。

  談到在大陸的生活,沈仕翰感到十分愜意,閒暇時間,沈仕翰會帶著孩子到各地旅遊,每到一個城市都會去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應該讓孩子多知道,並繼續傳承下去。”沈仕翰説。

  臺青鄭又嘉跨海十餘年:從“逐夢者”到“圓夢人”

  2011年,一名來自寶島臺灣的“80後”青年來到了鐵嶺,城市的飛速發展和變化讓她選擇留在這裡工作生活。十餘年,也讓她對祖國大陸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與認識。

  鄭又嘉是臺灣臺中人,任遼寧有巢氏置業有限公司協理一職。在鐵嶺工作生活的十餘年裏她見證了祖國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鄭又嘉説:“我越來越喜歡這座城市,也越來越融入這座城市,我把鐵嶺當做我的娘家,對它産生了濃厚的情感,我也深深地愛著它!”

  鄭又嘉初到鐵嶺時,新城還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玉米田,錯落于田野間的農家院落,不禁讓人想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事隔幾年,如今的鐵嶺新城高樓林立,商鋪遍地,原本不寬敞的道路也變得車水馬龍。“我的工作使我很幸運地在這片土地上深耕發展。作為省內為數不多的臺資房地産企業,我們始終致力於融合兩岸對居住的不同概念和理想,也將個人所學及在臺灣居住生活中好的體驗,實現于園區建設中。”鄭又嘉如是感慨。

  在鐵嶺期間,鄭又嘉參加了省、市臺辦組織的各類活動,在遼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她體驗到了書本中未曾學習過的知識及歷史文化。在今年的鐵嶺市臺辦組織的“‘臺’眼看鐵嶺體會新‘農味’——常駐臺胞走鄉村”活動中,她親眼看到了農舍村居,親身走進了種植大棚,親口品嘗了東北農味,親耳聽到了致富帶頭人講述村屯翻天覆地的變化,真正與新時代現代化新農村來了一場“零距離”的親密接觸。這讓鄭又嘉感到震驚,一個小小的農村竟然能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努力實現現代化,眼前的村屯不僅道路整潔,而且還有許多創新的巧思設計,同時拓展多元化的經營及休閒娛樂項目,讓農村不再是農村。“我一定會將自身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臺灣朋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的臺灣青年朋友來到鐵嶺這個城市創業投資。”鄭又嘉説。

  鄭又嘉認為,兩岸青年之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透過思想的撞擊與經驗值的分享,兩岸青年不僅在學習、生活、工作上拓展更多的見聞,也可以將彼此的經歷、學識、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兩岸青年朋友,以此創造無限合作的可能。兩岸青年多一些溝通、多一點交流、多一份合作,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就會更加堅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